Uber司机杀人后:天价罚单,CEO下课,美国人民不相信道歉

日期:08-29 来源:未知

 文 / 华商韬略 徐艳丽

 
  即便赔了2850万美元,在全球多地业务被关;即便采取了大量整改措施,甚至连公司CEO都“被逼下课”……人们依然对Uber不满,关掉它的声音越来越高涨。
 
  【高额罚单】
 
  美国时间2016年2月11日,Uber收到成立六年以来最大一笔诉讼罚单:2850万美元。
 
  它被洛杉矶和旧金山数十万用户组团告了。
 
  2014年,极速扩张的Uber如日中天,在宣传广告中声称,自己“在推行行业领先、比出租车更安全的司机背景调查”和“最安全的搭车”。
 
  为了对得起这份“安全”,Uber宣布向美国乘客征收“安全乘车费”,金额从1美元~2.5美元不等,主要用于对司机安全的背景检查以及日常安全维护。
 
  花钱打车还要交“保护费”?只要安全,美国人民忍了。
 
  可很快有人发现,Uber所谓的“行业领先的司机背景调查”不但不领先,反而有点糊弄人。比如,美国许多出租车公司都对司机进行指纹采集,确认本人有无性侵犯史等,而声称“更安全”的Uber却没有这些项目。
 
  发现问题的洛杉矶和旧金山民众率先反击,两地用户以集体诉讼的名义将Uber告上加州法庭,指责Uber“夸大其背景审查的安全性”,涉嫌虚假宣传,向乘客收取的安全乘车费名不副实。
 
  当地司法部门对这场诉讼立场鲜明,一位检察官直言:Uber的背景审查存在“系统性的失败”,几乎只是“表面文章”,“Uber司机中不仅有性侵犯者、小偷,还有绑匪和犯有谋杀罪的人。”
 
  面对汹涌民意,Uber起初并不低头,可美国民众不依不饶,一场诉讼接着一场诉讼足足告了一年多。就在这段时间里,Uber因司机审查不严造成的恶性侵害案件集中爆发。
 
  2014年12月5日,印度新德里一名26岁女生深夜搭乘Uber时被司机强奸。事发时这位Uber司机还处于保释期,并且3年前就曾被控涉嫌强奸女性。
 
  这起因司机审查缺漏而造成的恶性事件,在印度、美国乃至全球引发巨大声讨,“反Uber”声浪日益高涨,印度民众爆发大规模示威,要求Uber滚蛋!
 
  
 
  印度政府当即叫停Uber在新德里的所有业务。受害女生赴美国加州Uber总部所在地,向当地警方提起诉讼。美国舆论毫不护短,对Uber司机筛选上的重大过失口诛笔伐。
 
  成立5年、估值百亿美元的独角兽Uber,第一次因安全缺失、管理混乱陷入危机。
 
  “印度强奸案”后,Uber在印度开启司机背景审核机制,推出一键报警功能和“安全网”功能,还花费巨资,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推出街头安全数据采集服务,对所有Uber专车实施GPS定位和实时监控。
 
  然而印度人民并不满意,Uber在新德里的业务一个多月未恢复,印度政府拒绝为其颁发运营牌照。
 
  与此同时,Uber因管理混乱、安全责任等问题在全球遭到更大规模封杀。
 
  2014年,西班牙、泰国、巴西、波兰、美国等多地禁止使用Uber叫车服务。
 
  2015年2月,继首尔市政府封杀Uber之后,韩国交通部拒绝为Uber建立注册系统以及在韩国进行合法运营。
 
  2016年,法国内政部长指责Uber“见利忘义”“态度傲慢”,要求全国禁用Uber拼车服务……
 
  触犯众怒的Uber不得不想办法挽回民心。
 
  2016年2月,在与洛杉矶、旧金山民众拉锯战一年多后,Uber终于向这场大规模公诉妥协,主动提出支付2850万美元赔偿费用。
 
  因为是集体诉讼,过去两年里,任何一名向Uber支付过“安全乘车费”的乘客,都有资格分摊这笔2850万美元的赔偿,而这个群体至少有2500万人——扣除诉讼费后,平均每人分不到1美元。
 
  兴师动众分不到1美元,值得吗?美国人民觉得很值,坏人输了,道义赢了。
 
  
 
  【全民声讨】
 
  截至2016年,Uber因安全失责、司机审查和管理不当等问题,在全球各地吃下的罚单不计其数。
 
  除洛杉矶和旧金山用户索赔的2850万美元,数额比较大的还有:加州因Uber对酒驾司机投诉的不作为而罚款113万美元;台湾更是对Uber处以2.31亿新台币(约合人民币5100万元)的巨额罚款,并勒令Uber歇业。
 
  为平息众怒,Uber四处救火,在全球各地向主管部门交罚款、做整改、加强司机审查、规范运营机制,安全审核也日趋严密。
 
  面对备受诟病的司机背景审查,Uber引入全美职业背景审查协会认可的系统,详细搜集所有Uber司机申请者的全名、出生日期、社安号、驾照号、驾照复印件、车辆登记、保险、全面车检等信息。之后,公司会通过审查系统,对申请人过去7年的安全记录、犯罪史等进行核实。
 
  就在Uber以为“7年背景调查”万无一失的时候,更恶劣的事件出现了。
 
  2016年2月20日,美国密歇根州发生连环枪击案,Uber司机贾森·达尔顿在5个小时内发动3轮枪击,疯狂扫射沿途的路人、售货员、儿童,最终造成6死2伤。
 
  令人震惊的是,达尔顿行凶过程异常淡定,枪击间隙居然还在利用Uber接单拉活。
 
  
 
  这起枪击案在全美引发巨大恐慌,奥巴马亲自对事件表示谴责。
 
  事发后,Uber强调:达尔顿在签约前通过了过去7年的背景调查,这个人是“没有犯罪记录的”。当地警察局长也表示:调查发现嫌疑人没有犯罪史,他的背景没有任何问题。
 
  但美国民众并不买账!
 
  有人说只核查司机7年的历史远远不够,以往一些Uber侵害案中的司机,其案底甚至可追溯到1982年。还有人指责Uber的司机背景审查就是应付差事,他们“从来不和司机面对面交谈”,不做指纹扫描,对司机投诉的处理也不及时。
 
  作为“枪击案”中被射杀的6岁女孩的辩护律师,多兰愤怒地指出,Uber的服务条款强调乘客“自担”搭车风险,“这等于说,我们不对你遇到的任何事情负责,你遭遇强奸或是被杀,都与我们无关!”
 
  在持续不断的追责和声讨中,Uber高管团队不得不紧急召开媒体会议,向公众致歉,详尽解释大家关注的Uber司机背景调查和安全监管问题,并表明会尽一切可能配合司法调查。
 
  然而Uber的道歉没有引起多少同情。只要Uber司机侵害乘客案件还在发生,美国人民的讨伐就一轮接着一轮,并在实际行动中用脚投票。
 
  【创始人下课】
 
  就在枪击案过去两年多后,Uber再次陷入丑闻。
 
  2018年4月,美国14名受到Uber司机性侵或骚扰的女乘客,联名向Uber董事会发出公开信,表明她们已向司法部门发起集体诉讼,并要求公开审理。
 
  CNN(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)随即发表一份调查,称至少有103位Uber司机在过去4年中被指控性侵或性虐乘客,这个数据还仅仅来自美国20个主要城市的警察报告。
 
  
 
  调查披露,许多Uber司机性侵案还没进入司法程序,就被Uber以私下和解的方式息事宁人,还要求受害人“签保密协定”。
 
  Uber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 
  失去耐心的美国民众自发组织抵制Uber活动,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声援那些被Uber司机侵犯的女乘客,鼓励她们共同参与诉讼。
 
  对此,Uber显得有些束手无策。
 
  达尔顿枪击案之后,Uber并非无所作为,从2016年到2018年,Uber一方面开发司机驾驶行为监控功能,一方面重金投入自动驾驶技术,希望在未来以无人驾驶提升乘客安全感。
 
  对于司机背景审核,Uber声称,目前已经完善到信用记录、政治背景、犯罪记录、社会安全号信息、性骚扰历史、拥有车辆信息、过往求职经历等。在乘客端,Uber植入了一个紧急求救按钮,乘客点击按钮即刻接通911,即使不说话,警方也能第一时间获取乘客位置信息。
 
  可这一切举措,在103起Uber司机性侵案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
 
  Uber在全球每天提供1500万次载客服务,其中到底有多少司机是潜藏的罪犯,美国检察官和警察断言:绝对比报道数字要多很多。
 
  CNN的性侵调查报告把民众情绪挑到了极致,网络上的抵制与声讨随时可能演变为一场行动。
 
  Uber如履薄冰。就在一年前,在全美社交媒体上一场声势浩大的“删除Uber”行动中,年轻人群起而攻之,演艺界明星发布卸载Uber的截图。短短两天时间,Uber就从App榜前排跌到第13位,而竞争对手Lyft火速蹿升至第4位。
 
  
 
  只要侵害事件还在发生,Uber就无法洗脱“原罪”。
 
  即便赔了2850万美元,即便在全球多地业务被关,即便采取大量整改措施,美国人民依然对Uber不满,关掉Uber的呼声越来越高涨。
 
  走进死胡同的Uber,选择断臂以谢天下。
 
  2017年6月11日,Uber董事会在长达6小时的讨论后,一致决定:安排创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离开公司进行休假。
 
  10天后,创建并执掌Uber八年之久的Travis Kalanick,在公众指责与业内诟病中,带着“失道寡助”的形象辞去CEO之位。
 
  参考资料:
 
  [1]《103位Uber司机涉嫌性侵或虐待乘客》 凤凰美洲报道 2018年5月1日
 
  [2]《美Uber司机被控6项谋杀罪》 法制日报/陈小方 2016年2月24日
 
  [3]《因为谎称行业最安全 Uber面临2850万美元罚款》 界面/郜艺 2016年2月12日
 
  ——END——


上一篇:公安大学教授:女生遇险时,要给歹徒一个不杀你的理由!
下一篇:网络直播平台高价挖人乱象:互挖墙脚成竞争常态

联系我们:中侦之窗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